疆域辽阔与人民富足,究竟哪个更为重要?
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因立场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。若非要在这两者中选择一项答案,对于中国历史而言,疆域的广阔往往更具优势,几乎没有争议。
通常,在评价一位皇帝或一个王朝时,我们往往从其文治与武功两方面进行分析。尽管文治排名居前,但实际上传统上,国人对于武功的推崇远高于文治。这一点从一些历史上的伟大帝王的成就上可见一斑。像秦始皇、汉武帝、唐太宗等,之所以被尊奉为伟大的帝王,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的开疆拓土,拓展疆域的赫赫功勋。
但从军事角度来看,两宋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,因此常常被批评为“积弱”。宋朝的军事成就,似乎总是和“弱”挂钩,这种印象也因此深入人心。
宋朝的“弱”并非无可辩驳
之所以有“弱宋”的印象,实质上源于宋朝在军事上的相对不足。从最初的辽、西夏,到中期的金,再到最后的蒙古,宋朝似乎总是在外战中处于下风,屡屡割地赔款,败局频频。这种局面,甚至在历史上引发了“靖康之变”这一巨大的屈辱事件,最终导致宋朝沦为第一个亡于异族之手的大一统王朝。从表面上看,宋朝的“弱”似乎是不可辩驳的事实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。许多人将宋朝的军事失利归咎于其“以文制武”的制度,认为这才是导致宋朝军力不济的根本原因。但这种观点存在一定误解。实际上,宋朝实行的“以文制武”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现象,甚至明朝也采取了类似的制度。尤其在晚明时期,尽管朝廷军事指挥官大多出身文人,但仍然能在外战中有所作为。例如,明朝的袁崇焕、孙传庭等,虽然文人身份,却在抗击外敌的战争中表现出色。明朝在许多战役中的表现也让人看得见其军事上的一定优势——例如,丰臣秀吉的入侵被明朝成功抵挡,清军直到明朝灭亡前也未能攻破山海关。甚至在南明时期,郑成功也曾成功打败荷兰人,收复了台湾。
军事制度与战斗力的关系并非直接
在两军对垒时,指挥官是否亲自上阵并非最关键因素,关键在于整个军队的组织、训练与战斗精神。历史上的许多名将,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、司马懿、陆逊等,虽然皆为文人,但他们在指挥作战上依然卓有成效。因此,宋朝在外战中的不尽如人意,更多的原因并非出自军事制度,而是其他深层次因素的作用。
举例而言,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,很大程度上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决定密切相关。此举不仅让中原王朝失去了天然屏障,使得北方的游牧民族如金、蒙古的铁骑屡次突破防线;同时,也让游牧民族得以在广袤的草原上蓬勃发展,为其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。因此,宋朝的“弱”,更多地是受外部因素和历史局势制约。
南宋抗元的顽强抵抗与代价
当谈到宋朝的军事表现时,南宋的抵抗尤为突出。南宋面对蒙古这个强大的敌人,虽最终灭亡,但其持久的抗争,给蒙古带来了极大的困扰。南宋历经46年的抵抗,直到1279年才最终被蒙古征服。这个过程,不仅让蒙古为其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甚至在蒙古征南过程中,蒙古的大汗蒙哥在攻打钓鱼城时身亡,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。正因为如此,南宋的灭亡可以说是虽败犹荣,它证明了即便是“文弱”的国家,在面对强大敌人时依然能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。
宋朝的文化繁荣与民众富足
然而,宋朝并非只是军事上的“弱”王朝,它在文化、科技和经济领域的成就堪称巅峰。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,便是宋朝。无论从经济、文化、技术、甚至是社会生活水平来看,宋朝都在其时代中占据了领先地位。
宋代经济的繁荣,尤其是在城市化、工业化、货币化和商业化方面的成就,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地区。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·弗兰克曾表示,宋代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。同时,史学家陈寅恪也称宋代文化为“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之世”。这一切,都与宋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制度紧密相关。宋朝的政治体制,具有某种君主立宪的色彩,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国家,很多重大决策需要经过“公议”来确定。
宋朝的社会和民众生活
此外,宋朝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宋朝的城市生活极其繁荣,汴京和临安等大城市的市民生活丰富多彩,甚至在当时是唯一一个没有宵禁的朝代。这一点让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。与汉唐相比,宋朝的民众更加富裕和幸福,特别是在经济、文化和社会秩序上,民众享有的自由与尊严更加突出。正如现代文化人高晓松所说,如果回到古代,他愿意生活在宋朝。
总结:一个强大国家的意义
一个国家的伟大,并不一定需要依赖于疆域的辽阔或者军力的强盛,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能否为其民众提供富足、体面和尊严的生活。历史中的伟大文明早已证明,若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与规则,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。正因如此,今天乌克兰的胜利不仅仅关乎一场战争的胜负,更关乎全球秩序的稳定。正如英国前首相约翰逊所说:“这不仅仅是一次小小的政治游戏,整个世界都在依赖这场斗争的结果。”
文/西楼饮月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公司站点门户,配资网在线配资平台,微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